当前位置:易道网 > 十二生肖 > 生肖文化 >

从图腾崇拜说生肖

来源:易道网作者:秩名点击:
分享到:
  在工业文明日益广泛地影响着北美大陆社会文化生活的时候,1791年一位英国学者在印第安人部落发现了图腾崇拜,其记述印第安人生活的游记最先记下“图腾”这一名称。这是活生生的远古文化遗存。确切地讲,应叫遗风。以后,在大洋洲以及东印度群岛和非洲土着居民中,均发现图腾崇拜。200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图腾崇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必历的过程。
  关于十二生肖与原始图腾崇拜的关系,1981年到彝族聚居地区采风的科学工作者记录下一些弥足珍贵的材料。居住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同胞中,保留了丰富而又历史渊源的天文学知识,这些知识与彝族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乃至星占迷信相交缠,渗入日常生活。当地彝族的十二肖兽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却可以对其作出与图腾崇拜有关联的解释,依据就是彝族流传至今的民俗。当地以十二兽纪日,今日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赶虎街(集市),猪日赶猪街。彝族的一些氏族以十二生肖命名。有些地方建十二兽神庙,每年举行祭祀活动,在肃穆庄严的气氛中跳十二兽神舞蹈。这些民风民俗,吉光片羽,为生肖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这就是图腾。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图腾与外婚制》描述了图腾的若干特点:“图腾是野蛮人出于迷信而加以崇拜的物质客体。他们深信在图腾与氏族的所有成员中存在着一种直接和完全特殊的关系。”图腾通常“是某一种待殊的动物或某一个特殊的植物,很少把无生命的自然物当作图腾,而人工制品当作图腾的则更少。”
  将“图腾”一词引进我国,是淸代光绪年间严复的译着《社会通诠》。书中说:“聚数十数百之众,谓之一图腾,建虫鱼鸟兽百物之形,提橥之为微帜。”译文同时,严复特加按语:“图腾者,蛮夷之徽帜,用以自别其众于余众者也……由此推之,古书称闽为蛇种,盘瓠犬种,诸此类说,皆以宗法之意,推言图腾,而蛮夷之俗,实亦有笃信图腾为其先者,十口相传,不自知其诞也。”中外横向比较,开了中国图腾研究的先河。
  运用图腾说解释神话、古籍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列子•黄帝篇》:“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以雕、鹖、鹰、鸢为旗帜。”《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以往的注释尽在动物“可以教战”上下功夫,颇显勉强。引用图腾说,便洞若观火。神话所反映的,应是黄、炎之争时黄帝族与众多小部族结为联盟的情况,熊、罴之类走兽与雕、鹖之类飞禽,无非都是部族图腾的标志。至于黄帝族,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以天鼋为其图腾的名号,即黄帝族族徽。此外,黄帝还被称为有熊氏,这与前引两则有关图腾的神话记载均将熊排在众兽之先有无内在联系?“帅”(率)者黄帝,其部族大概也要列于战阵,黄帝本人也要身先士卒吧。
  传说中有“百兽率舞”的记述,在化装上、动作上模仿动物的原始舞蹈,来源既远,流传亦久,后来演变为傩舞。“大傩,谓之逐疫”,傩舞成为腊月驱除四方疫鬼的仪式。《后汉书•礼仪志》记:“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仪式上,120名儿童作逐疫驱鬼的“侲子”,他们蒙红色头巾,着黑服装,每人手持一面拨浪鼓。大傩仪式的主角是方相氏和十二神兽。方相氏脸部遮以熊皮制作的面具,面具上有四只金黄色的大眼睛,着装为上身黑下身红。十二神兽的打扮,个个头上长角、身上披毛皮。晚间,宫内文武官员排列两阶,方相氏和十二神兽手舞足蹈驱疫鬼。
  傩舞源于原始图腾舞蹈。傩舞中充当领舞角色的方相氏,所戴面具上有四只金光闪闪的眼睛,威武可怖。这种面具曾在安阳殷墟古墓中出土,是为商代傩舞的实物材料。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彩陶盆,描绘了图腾舞蹈的情景。
  驱傩舞蹈偏偏选中十二兽,这值得重视。扮兽参舞者所扮形象大约并非一律,这至少因为他们要各自代表一种食鬼之神灵。很可能的情况是,原始状态下的这种取数“十二”的图腾舞蹈,同十二生肖有着某种渊源关系。换个角度讲,大傩仪式上的十二兽、十二神,是为照应一年十二个月份,以求月月平安;至少,是为表示驱除四方疫鬼,用来照应十二方位的。然而,这两种照应,都离不开子丑寅卯,也就与十二生肖挂起钩来。
  驱傩风俗中的十二生肖(十二属),敦煌文物唐代的《进夜胡词》写得分明。编写为伯三四六八写卷《进夜胡词》,反映了唐代敦煌民间称为“进夜胡”的驱傩风俗。北宋杨彦龄《杨公笔录》说:“唐敬宗善击球,夜艾,自捕狐狸为乐,谓之‘打夜狐’,故俗因谓岁暮驱傩为‘打夜狐’。”唐敬宗李湛以猎狐取乐,百姓猎狐以进献,上有所好,臣民投其所好,进而将远古流传下宋的驱傩活动称为“进夜胡”了。同时,鉴于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以“胡”谐“狐”还兼具另一层意思。
  《进夜胡词》写道:“更有十二属,亦为解凶吉。”十二属即是十二生肖。读《进夜胡词》可知,唐代敦煌民间的岁末驱傩活动,依旧充满了宗教般的狂热气氛。四方之鬼,“擒之不遗一”,十二属代表着方位上的、时间上的意义,也在驱傩中派上逢凶化吉的用场。
  “更有十二属,亦为解凶吉”,同《汉书》所记驱傩活动中的“十二兽有衣毛角”、“十二神追凶恶”,该是一脉相承。两者的共同来源,则是原始图腾崇拜。
  分布在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平武县、南坪县、文县一带的白马人(也叫白马藏人),保留着跳十二相舞的风俗。十二相舞面具,图案取十二生肖。《民间文艺季刊》1990年第1期《面具文化概观》一文说:
  “十二相舞”因部族不同,面具略有差别,但具有更多的共性,各种动物基本上与十二生肖相同,有时加上大雁、孔雀、狮、象,代替鼠、兔等,这与受到佛教影响有关。跳十二相舞的目的与曹盖相同,无非是为了禳灾纳吉。
  白马人的驱鬼傩舞分为“曹盖”和“十二相”两类,均为图腾舞蹈的遗风。十二相舞,原来就是戴着十二种生肖动物面具的舞蹈。这则民俗材料,正可说明生肖与图腾的关系。
  这里,再来说一说搜集自弊族聚居地区的材料。在那里的一些地方,每年在十二兽神庙举行祭祀活动,跳十二兽神舞蹈。其背景,是生肖不仅用来纪年,而且用来纪日,不单单是“马年谈马”、“羊年说羊”的问题。在云南哀牢山区曹发现不少彝文兽历碑。有一通碑,左边刻“虎、兔、穿山甲、蛇、马、羊”字样,右边刻“猴、鸡、狗、猪、鼠、牛”字样。附近彝族居民把这块碑奉为神物,每次集体围猎前,年老的妇女都要拔下几根头发,诚惶诚恐地蘸上祭祀用鸡血,小心翼翼地粘在石碑的“虎”字处,以祈求虎神的保佑。家人、家畜患病,也这样祈求平安。
  民族学家刘尧汉是彝族人。多年来,他深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从事调查研究。他认为十二兽历法起源于原始图腾。他的《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阐述这一观点:
  十二兽历法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是原始人把各种动物、植物、无生物、器物(如猪槽)、自然现象(如风、砂、雨、黑、光明、水等等)作为图腾的当中,选择十二种作为纪日的名称。桂西彝族纪日十二兽中,把风作为一“兽”,这也说明十二兽历法起源于原始图腾。毛道黎把肉作为十二兽之一,肉是动物整体上割下的一部分,将部分和整体等同,这也是原始性的一种反映。广西彝族和云南傣族作为纪日十二兽之一的蚁,黎族作为纪日十二兽之一的虫,巴比论十二兽历中的蜣螂,都属于毘虫类,他们像澳西“纳苏”彝把黑甲虫作为图腾一样,都可能曾作图腾。
  刘尧汉的这些见解,是以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民风民俗材料为立论依据的。
  研究者早就注意到,殷商甲骨文中有“羊方”、“马方”、“虎方”等,都是与商王朝并存的邦国。这些邦国以动物为号,是否出于图腾制度,用来表示血缘关系,顾颉刚曾提出这一问题。中国的姓氏有产生于图腾的,这已为研究者所公认,如姜姓从女从羊,羊可能是姜姓的氏族图腾;马、牛、龙等原是图腾的标志,后来成了姓氏。
  不妨借青铜器为喻体,打个比方。远古图腾崇拜像是铜锡合金溶液,曾有过灼热耀眼、沸沸腾腾的当年,作为自己的纪念碑,它铸出青铜礼器的动物纹样,此外,也还以神话传说、邦国姓氏作为浇铸的范模。经过漫长的岁月,它冷却了、凝定了,再难寻觅当年的模样。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神话学花了很大的气力,终于通过它的“铸件”得窥它的若干本貌--原始时代那熔金铄银般流动着、燃烧着的愚昧信仰和狂热崇拜。
  十二生肖也是这么一种“铸件”。
环球国际app下载地址|✅952720.com✅蝙蝠6620933✅|环球国际在线开户|202302版下载-百度贴吧新闻-{dede:field.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