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易道网 > 传统民俗 > 民俗风俗 >

数伏怎么算

来源:免费算命作者:阳波天点击:
分享到:

  有说今年中伏19天,计算有误,实际上是二十天。为此,关于中伏的计算,作了新的说明,请注意。

  夏至之后,天气越来越热,开始数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

  我国古代流行的"干支纪日法"是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

  注1: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注2: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

  辰:龙;巳:蛇;午:马;未:羊;

  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按秦汉时盛行的"五行相生相克"说法,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所以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有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如2005年中伏就有20天),"头伏"和"末伏"则都是10天。

  清明距冬至一百零五日,初伏乃夏至第三庚。

  今年6月22日夏至,这一天是 "戊申" 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4日,这一天是 "头伏" 的第一天。头伏共10天。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一天。今年8月8日立秋,这一天是 "乙未" 日。第一个庚日是8月13日,这一天是三伏的第一天。三伏共10天。

  提示:这里关键是夏至第三个庚日头伏(十天),第四个庚日中伏与立秋第一个庚日末伏之间的时距,是十天还是二十天。一般的十天,有的年份是二十天。

  例如,今年的头伏是7月14日(夏至第三个庚日),十天。中伏是第四个庚日(7月24日,

  秋后第一个庚日末伏是8月13日,计算:7月24日为第四个庚日--8月13日为秋后第一个庚日,中间还隔一个庚日(8月3日),这样,中伏就占了两个庚日,二十天。实际上秋后第一个庚日是夏至第六个庚日。

  这就是说,从夏至算起,第三个庚日数伏,第四个庚日中伏,第五个庚日两说,在立秋前,还是中伏,中伏二十天,在立秋后是末伏十天开始,于是中伏为十天。

  例如,2010年,夏至为6月21日,第三个庚日7月19日--头伏,第四个庚日7月29日中伏,第五个庚日8月8日。关键就在这里,8月7日立秋,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后,是三伏开始了!因此中伏是十天。

  当然,两相比较,这种计算方法,并不科学,只是古代感性的知识,延续至今,属于约定成俗。

  夏至,是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至,是 "到头" 的意思,不是 "到了" 的意思。这一点须弄清楚。

  "伏" 是 "埋伏" 的意思。就是说一年中最热的日子里,埋伏着 "寒冷".三个伏天过去了,天气就转凉了。

  北方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某些地方也有"夏至"数九过酷暑的歌谣。 "夏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

相关阅读

黑帽seo收徒|✅952705.com✅蝙蝠6620933✅|seo霸屏技术收徒|-百度贴吧新闻-{dede:field.title/}